金毛

为什么史上有名的端午节,多是江苏人写的

发布时间:2021/8/23 12:27:50   点击数:
寻常性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150516/4624593.html

又是一年端午节

大家吃粽子了没?

大过节的

文脉君给大家写推文

有没有被感动到?

今天不聊别的

就聊聊端午

说起文学中的端午节

你会想到些什么?

是《西游记》里

金毛吼一阵妖风吹走王后

气得朱紫国王来了个“囫囵吞粽”

还是汪曾祺笔下

“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高邮产的大个儿鸭蛋

……

你有没有发现

大量文学作品中

脍炙人口的端午节

都出自江苏作家的手下

这是为什么?

跟着文脉君一起重读这些片段

也许,你就能洞悉这其中的秘密

施耐庵笔下的端午

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水浒传》

又是绿艾,又是红榴

又是紫霞杯,又是青玉案

施耐庵观察得很仔细

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而在梁中书的家里

“青面兽”杨志也度过了一个难忘的端午节

他本来是被发配大名府的

想不到一番演武之后

被梁中书看上了

中书大人好吃好喝招待着

早晚还跟自己形影不离

梁中书在后堂设了端午家宴

此时杨志还不知道

他马上就将得到天大的荣誉:

押送生辰纲

杨志也不知道

他紧接着就遭遇踏天的大祸:

落草二龙山

此时一头雾水的他

只是一抱拳,拱手:

“深谢恩相抬举!”

曹雪芹笔下的端午

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红楼梦》

相比较施耐庵

还能让杨志安安稳稳过个端午

曹雪芹笔下的贾府

从第4回到31回就没消停过

闹心事儿一件接着一件

结果呢?到了正日子

王夫人虽然也置办了酒席赏午

但全体都心不在焉

最后索然散场

贾宝玉还是小孩子的脾气

节过不好,就要闹人

只是这一次他选错的对象

闹谁不好,偏闹到了晴雯头上

接下来的场面就是一片混乱

贾宝玉连骂两句:“蠢才,蠢才!”

晴雯上来就捅腰眼子:

“二爷最近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

袭人想过来劝架

晴雯把白眼一翻,讥诮中带点可爱:“你不是也挨窝心脚了吗?”

哭声、喊声、叫骂声

一个端午节过了个一地鸡毛

还是林妹妹幽默

“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一句玩笑化解了所有尴尬

谁说林妹妹“小肚鸡肠”

人家明明就是“双商爆表”

吴承恩笔下的端午

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海榴亭下解粽插艾,饮菖蒲雄黄酒,看斗龙舟。被妖精所吓,把粽子凝滞在内,又思念被妖精掠走的王后,落下病根。《西游记》

要说最奇幻的端午节

还是非《西游记》第69回莫属

这个端午佳节

朱紫国国王得意极了

非要和王后秀恩爱

两人跑到御花园海榴亭

又是吃粽子插艾草

又是饮菖蒲雄黄酒

还非得看人家斗龙舟

这可好了

把妖精给引来了

话说有一只金毛吼

大摇大摆给王后掳了去

国王先前吃粽子吃得太生猛

全卡在胃里了

咽咽不下,吐吐不出

消化也消化不了

结果害了一场大病

还是人家孙悟空有办法

找来马尿、锅底灰等

一干乱七八糟的东西

就着雨水“顿顿顿”给国王灌下去

您猜怎么着?

病好了!

汪曾祺笔下的端午

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

《端午的鸭蛋》

有人说

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中国味”

这篇《端午的鸭蛋》则充满了“江苏味儿”

作为江苏吃货界“扛把子”

汪曾祺在很年轻的时候

就抱着“有毛的不吃掸子

有腿的不吃板凳”的想法

尝遍人间美食

而写起家乡风味时

更是入木三分

特别是那段关于咸鸭蛋的描述

当年在课本里学到时

不知道馋哭了多少人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端午的鸭蛋》

冯梦龙笔下的端午

不觉乌飞兔走,才过端午……那员外眼中不见如花似玉体态,只见房中幡着一条吊桶来粗大白蛇,两眼一似灯盏,放出金光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白蛇传》咱们都看过

端午节,白娘子误喝了雄黄酒

结果吓死了自己丈夫的故事

相信大家也并不陌生

你知道吗?

作为《白蛇传》的源头之一

明代冯梦龙笔下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在这个情节的设置上,有所不同

话说,这天刚刚过了端午

李府上下大摆筵宴请白素贞喝酒

事实上,这个李员外也没安什么好心

他不过是想借请客吃饭的名义

趁机轻薄白娘子

可千算万算,他却算不到

白娘子竟然是蛇妖所化

喝了点酒,直接现了原形

水桶粗的腰横在屋子中间

两眼像两盏灯,烁烁放着金光

李员外肉体凡胎

哪经得起这么吓唬

四肢一软,仰面栽倒下去

这个端午节过得,真惊险!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

为什么文学中“端午名场面”

大多是江苏人所写呢?

去读施耐庵的文字

答案可能是,江苏人都很会观察生活

去读曹雪芹的文字

答案可能是,江苏人有种天生的幽默

去读吴承恩的文字

答案可能是,江苏人还都特别有想象力

去读汪曾祺的文字

很多人还要补上一句,江苏人都很“会吃”

……

而文脉君觉得

上面的这些答案都对

但又都不完全对

因为能把端午节写好

写出自己的风格

写得流传到今天

依然不衰的江苏人

首先,一定是一群

热爱生活,享受生命的人

来源: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王子扬编辑:灵灵?????????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和现代快报联合推出“江苏文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ybixiuke.com/jmxttz/2189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