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毛

年,我只画了一张画儿法海寺壁画

发布时间:2020/11/19 3:49:47   点击数:
北京看白癜风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791372.html

郑路迅工作室

优秀学员推介系列之

小夭(刘艳萍)

年,我只画了一张画儿

——法海寺壁画《水月观音》里,你不知道小秘密

刘艳萍

年3月-年3月,在郑路迅首届工笔画网络班以零基础开始学习工笔画,任班长。

年3月-年1月,在郑路迅第二届工笔画网络班(基础班及提高班)学习工笔画创作,担任基础班班长。

年1月至今担任郑路迅工笔画网络班助教。

坐落在北京郊区的法海禅寺

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年里,我的成绩真的是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不大”,是因为我全年只有一张画儿;说“不小”,是因为这张画儿,我一画就画了半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页上浏览到了几幅精妙绝伦、富丽精美的壁画,当时就把我看呆了,赶紧搜索了它们的背景资料,原来是北京法海寺里的明代壁画。天呀!真没想到我身边有这样一件瑰宝,就在我高中母校不远的地方,而我居然这么多年都与它失之交臂。

和闺蜜一起,在杂乱的小胡同里踟躇,绕过大爷大妈们跳舞的小空地,上山的小缓坡极其不起眼,几乎没有人烟。越是这样,我心情越是激动兴奋,仿佛去发掘一个谁也不知道的宝藏。法海寺不大,壁画所在的大雄宝殿里黑乎乎的,窗户上都蒙着厚重的窗帘。工作人员发给我俩每人一个手灯,灯光很微弱,脸几乎要贴在墙上才看得到壁画,即使是这样,看到真实的壁画在面前展开,我还是被震撼了,尤其是正后壁当中的《水月观音》,简直美得令我窒息当场。从此,心头再也放不下,立意要亲手把它临摹下来。

法海寺壁画原作

《水月观音》原图4米5见方,我因空间条件所限,决定缩小到1米8见方。我按这个尺寸,精细喷绘了《水月观音》的高清图,蒙上透明的草图纸,用铅笔一笔一划地整理线稿。这幅壁画历经多年磨难而得以幸存,但斑驳的岁月痕迹、接近于黑色的背景,使它本就繁复的线条更是难觅其踪。酷暑伴着拷贝台灯的热度令我汗如雨下,我竟痴迷得浑然不觉,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了对每个线条的探索上。十余天的时间,我终于抽丝剥茧一般,整理出了全部线条。

等到把绢绷好到框子上,我忽然发现不能按以往的习惯平放着勾线稿,因为,我没有那么大的桌子。于是第一次,我把画框贴墙立着勾线。我尽量控制好手的动作,但还是有很多线条发飘无力。

勾线工作持续了2个多月才完成,特别是观音身上披着的象征洁白无瑕的白纱衣,仅仅勾这条白纱就耗时月余。原图以白粉线勾勒而出,上面绘满六角小花图案,每一朵小花均是由48根左右金丝组成,画工极其精细,真可谓巧夺天工。但由于我将4米5的长宽缩小到1米8,如果每朵小花依然是48根线的话,那就太密了,线几乎要腻在一起了,所以,我减为36根,才呈现出和原图差不多的效果。

这幅壁画,中间为月观音趺坐,韦陀、善财童子、金毛吼、白鹦鹉分列四隅,其他绿竹、牡丹、各种杂树、清泉、山石、云雾等布满画面。

人物中最复杂的是观音,她头戴宝冠,肩披轻纱,项挂花环,胸饰璎珞,璎珞上系有飘带,头发无风自飘,曼妙轻舞。其头冠极为华美,上有阿弥陀佛像,服饰富丽复杂,层叠交错,互为穿插。

观音的面部,完成后看起来清淡柔和,实际上是我最花心思的地方,用到的颜色有曙红、胭脂、朱磦、赭石、三绿、花青、藤黄、墨,极淡的颜色,几十次地渲染,且不是一次到位的完成。我先染出一个初步效果,然后停下来染周围的颜色,再参考周围气氛,调整观音的面部颜色,如此经过5、6次的调整,才达到现在的效果。

观音的络腋上本有精美的卷草花纹,已磨损殆尽,我根据残留的一部分图案,恢复了全部花纹。

善财童子腰裙、蔽膝缘边上,均有复繁的花纹,同样是因为尺寸缩小的缘故,最小的一朵花,还没有小拇指甲盖的1/4大,我也尽最大努力,一丝不苟地画出来。

善财童子画到接近尾声的时候,我突然观察到,在原图上,他的红色蔽膝上,也有金色的花纹,只不过因为磨损,花纹已几乎隐没。我补齐这部分的花纹,并有意勾得得很细很淡,以使它接近原图那种若隐若现的效果。

韦陀,我修正了他头冠上有些结构含混错误的地方,厘清了笏带正中的麒麟头的结构。帽子、胸甲、笏带的朱砂色重于其他地方,造成颜色上的节奏感。原图上盖裆(“盖”还应有个衣补旁,但打不出来)下缘,坠下的一行毛球与膝甲、袍摆混在了一起,我通过颜色深浅,将它们区分开。飘在身后的飘带,让它虚入到云雾里去。

画面右角上的白鹦鹉,喉部是一团黑色的羽毛,因为与背景颜色接近的缘故,被绝大部分临摹者遗漏了,造成鹦鹉的头小身子胖的奇怪效果。我在这团黑羽毛的边缘,淡淡丝了一圈白毛,使喉部的黑羽从背景中显现出来,这样,鹦鹉看起来就萌萌哒。鹦鹉周围背景,稍稍退染,使它看起来微微发光。

鹦鹉站立的的那棵高树,在原图上也是隐没在背景里的,我也将它从背景中“挖”了出来。

金毛吼项上的那团的鬃毛,其实是分成一股一股的,原图虽然在线条上划分了,但染色时连成了一片,我在染色时稍微进行了边缘区分。

净瓶的结构,在众多临摹者的笔下也有很多分歧,我一开始以为,净瓶周围是一圈光环围绕,并向下产生了一束阴影。后来经过仔细观察揣摩,我发现实际上,净瓶是金质的,放置在一个高透明的水晶碗里,而那一圈“光环”,其实是水晶碗的碗口。

云雾的处理上,我没有仅仅做简单的分染,而是结合周围颜色的多次退染、多种颜色渲染、淡色多遍染等技法,来营造它的流动感、虚幻感、翻卷感,近看有细节,远看雾蒙蒙。

这次临摹,对于人物、动物的处理,我还是有自信的,唯对背景的处理,我犹豫不决。原壁画年代久远,背景一片深暗,实际上,我在整理铅笔稿的过程中,就发现,在背景里隐藏着很多层次:观音所趺坐并摆放净瓶的石台,是在一块石壁的凹陷处或是个静修的山洞里,石台之前,分别是清泉、丛树、涌现珊瑚象牙、金银珠宝的石坡,小石洞,以及画面最前层的善财童子。石台之后,是一块凹陷的石壁或者山洞,洞中云雾缭绕,牡丹盛开,洞外韦陀护法,韦陀身后还有远山、天空上有闪电划过。石台左下方,伏卧一只金毛吼。石台右方洞口石壁,掩映着绿竹、高树,树上一只白鹦鹉。如此多的层次,如果隐藏在一片黑里,是非常可惜的。

我设计了几个背景方案,向郑路迅老师和同学们求助,经过和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老师总结了一个建议方案,使我找到了方向。我利用颜色的深浅、色相上细微的差别,使这些前后层次拉开距离,增加了作品的空间深度。同时,以水月观音的身光为界,身光内的颜色,除了观音和净瓶,都浅于光外,颜色饱和度也略低于光晕外。这样,让人产生一种,观音全身笼罩在一团圆光内的圣洁肃穆感。

牡丹只是配角,我未进行过度刻画。

绿竹,原画处理得比较简单:竹杆发黄,竹叶墨绿,竹叶中间勾一条白色叶筋。我为了表现竹子的生机勃勃,利用郑路迅老师讲授过的“块面挤压”的方法,将竹叶分出了前、中、后,远、近等几个层次,同时使整体颜色统一在相近的色相下,既有节奏变化,又不喧宾夺主。

色经过了3个月,眼看着这幅作品一点一点在我笔下日益丰满清晰,我心里越来越难抑制幸福感。终于在12月中旬,整幅作品基本完成。我也在这半年中,仿佛进行了一次探秘、解谜和修行。

如果,我的这些小经验,能为和我同样深爱这幅画并想临摹的画友提供思路和参考,我将倍感欣喜。

郑路迅

喜欢我编著的内容就赞一个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yybixiuke.com/jmxttz/1904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