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

流浪动物和它们的隐形守护者中国青年

发布时间:2023/2/28 11:15:26   点击数:

清晨,薄雾未消,你走在上早课的路上,一个敏捷的小身影从你眼前一闪而过,晨光笼在它的毛发上,折射出一丝柔和的光亮。

午休时光,你拿着刚买的烤肠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总觉得背后有一道饥肠辘辘的目光一路尾随。

下楼扔垃圾时,或许你会碰到一两只小家伙,它们聚在一起,舔着一片残存着食物气息的包装袋……

它们与我们共生于一片天地,却无家可归。

人大校园里的流浪猫。(图片来源:人大流浪动物之家社团吴佳蔚)

它们被叫做“流浪动物”,是数量多到让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因此我们对它们的恻隐之心往往是一闪而过,就不复出现。

校园里的流浪动物们还能常被好心的学生们照料着,平日里不至于食不果腹,冬天还会有改造后的纸箱子能避寒。但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有更多的它们,无地可依。它们中的许多都撑不过一个寒冬,在某个冬日的清晨,潮湿脏乱的墙角就多了一具尸骸。或是在它们最无助的时刻,为了一口食,被某个爱好虐待动物的“好心人”带走,在绝望和痛苦中,一命呜呼。

有人无所谓,流浪动物嘛,活该这个命。

但也有人在坚持,流浪动物的命也是命。

他们,就是自发组织收容流浪动物的志愿者们——一群为了生命与现实抗争,却往往不为人知的“隐形守护者”。

在现实堡垒中徘徊困顿

小魏姐收容流浪动物的院子并不大,但在空旷的荒地中格外显眼。

进入铁丝网门,大约只一眼,就可以把小院尽收眼底:正中间是一块空地,有花圃和水龙头,几只运动量大的大型犬在空地上放养;左侧是“办公室”,小房间里斜放着已经开口的布沙发,地上摆着锅和取暖的炉子,靠墙一排木板柜子,头顶晾着衣服;右侧是几个狗圈,几只小型犬在其中嬉戏。

再往里走,穿过又一道铁丝网门,狗一下子多了起来。狗圈分室内和户外两部分,既能保暖又有活动的空间,冬天小魏姐给它们加了一层褥子,几只格外顽皮的狗狗总是“拆家”,把被褥里的棉花撒了一地。另有一间小屋专门存放狗粮、罐头、被褥等物资,整箱整箱地码起一人多高。

小魏姐流浪动物基地。(图片来源:本报记者王檬)

这样的小院虽然略显简陋,却充满了生气,小魏姐收养的一百多只流浪狗就生活在这里。

清晨,小魏姐来到小院,开始和另外一位志愿者分工打扫。流浪狗狗们活泛起来,院子醒来了。一上午的时间,小魏姐扫地、续水,中午等小狗们午睡醒来就给它们喂饭,“圈养在一起的小型犬还好,外头的那几只必须吃两顿,拉布拉多和金毛都是出了名的饭桶,满满一盆拿过去,像吸尘器一样地吃,吃完还要盯着其他狗的,要往前凑。”虽然这样的生活日复一日,但小魏姐却不觉枯燥,讲起来时眼里总带笑。

“要我说,做人应该战胜得过功利,既然养了这些狗,就要对它们好。”小魏姐这句话说出来轻飘飘的,但在现实中却是一个很重很重的诺言。在最初一批志愿者加入进来的时候,他们就很想把小院建得更舒适,开头就自费几十万来装修小院。但一个现实的问题阻碍了这个计划——用地。“其实一开始我是想把外面的地平整一下,给它们挖个泳池,夏天有玩的地方。但是我们不敢大建。因为我们四年里就搬了两次,周边一直在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拆到这里。”

小魏姐流浪动物基地里的小狗。(图片来源:本报记者王檬)

由于各种现实因素,不少流浪动物基地都属于非法占用土地。虽然在我国土地管理法中,未经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只是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恢复原状即可,但是“恢复原状”四个字,对于资金本就短缺的流浪动物收容所来说,已然是一次伤及根本的打击。

除此之外,对这些以收容流浪动物为主的院子来说,“救狗”之后的“养狗”也是一大笔开销。

小魏姐院子里的小狗情况多少都有些特殊——它们中,有的是从虐狗者手里救出来的,不仅浑身伤痕累累,心理上对人也有很强的戒心;有的是因为年老体衰、在街头上混不下去被收留的……这些特点使它们需要更为特殊的关怀,相应的,也需要更多的资金进行正规的救助。那些被小魏姐调侃为“砸在手里”的老狗,医院检查就是一堆毛病,而且基本上都是大项。加上流浪狗普遍有皮肤病,不仅常常复发,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治疗周期,光住院费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流浪动物基地中狗狗们的生活环境。(图片来源:本报记者王檬)

小魏姐接手小院是瞒着家里人的。那时小院需要人打理一阵,而她正好刚刚辞去工作,就临时接手了一阵子。谁知道,这一养就养出感情了,再没法把它们丢下。“不能说他们(家里人)不善良,但是他们理解不了,因为这个是完全赔钱的,一点都不赚钱。”

诸如此类的困境还有很多,志愿者人手不足、人员不稳定、收容量有限、疫情带来巨大冲击……现实像冷硬的堡垒,任由他们为它们撞得头破血流。

在荆棘之路上寻找曙光

小魏姐回想之前业余当志愿者时的生活,觉得十分“潇洒”——“就给他们捐钱,然后有事没事过来看看,有什么领养活动、义卖活动的我也跟着去。”不用承担主要的责任,还能获得满足感,节假日还能出去旅游、喝个下午茶。而如今,“在这边,自由是什么?没感觉过!”小魏姐自我调侃道。

小魏姐流浪动物基地里的狗狗。(图片来源:本报记者王檬)

这个小院的起源有点波折,算是从另一个院子里“分裂”出来的。最早的院子人多狗杂,管理混乱,常常“人为狗争食”。元老们便从中抽身,自己另建了一个小院。那时候小魏姐还是业余的志愿者。后来接管小院,她当时也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只是觉得不能抛下这些狗不管。“那时候真的很难,都咬着牙撑下来了。因为没办法啊,你得管。”小魏姐说道。

殊不知,这一管,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没有官方的资助,小魏姐只得动用以前的积蓄,投入装修小院、救狗养狗当中。除了在花呗上一笔一笔地借钱还钱,她还想办法找了几个设计师志愿者做了几百本印有狗狗照片的台历,算作小院的“周边”,以筹点钱买狗粮。虽然很多情况下购买的都是来此服务的志愿者,外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yybixiuke.com/jmpz/243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