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毛 >> 金毛品种 >> 中国人吃的食物品种有多少是原产的多少是引
这几天关于吃饭的问题又上了热搜,的确,这个话题也许是中国人永恒的话题,因为我们的记忆基因里有饥饿的记忆。
袁隆平老先生生前一次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就谈到了饥饿问题,饥饿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因为有饥饿的基因和记忆,所以我们才会把吃当成天,才会有“民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说的: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中国人历来敬天,把最高统治者皇帝都称为天的儿子,即天子。中国人对待吃饭的问题上可不含糊,把吃饭当成天,也就是吃饭问题是皇帝的父亲。
额滴咯娘嘞,吃饭就是皇帝的爹了,这大不敬滴,拖出去滴、满门抄斩滴!但是中国人很善于自恰,按照易卦解民以食为天意思,两根筷子,二数先天卦为兑。兑,为口,为吃。筷形直长,为巽卦。巽,为木、为入。组合在一起,就是用筷子吃东西。入口的是什么?是筷头。筷头圆,为乾卦,乾为天。这样吃的岂不是“天”?因此认为“民以食为天”是由这儿来的。
好了,不管怎么说,吃饭的问题确实重要。那中国人自古以来吃什么呢?在煌煌的康乾盛世里,根据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描述,普通老百姓以粗粮为主,包括大米、糠糠(把野菜与少量的面和在一起蒸熟吃的一种食物)。在重大节日,比如过年的时候才偶尔有点荤菜即肉食,吃饱仍是大多数老百姓最大的梦想。而少数而上层人士的生活普遍奢侈。
清朝这样,那以前的朝代怎样?其实一样,普通中国人基本没什么肉食,何以见得?请看《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何谓肉食者?“肉食者”就是指诸侯、大夫一类有地位的人,他们有肉吃。老百姓,不好意思,吃糠糠吧。这也是因为生产力低下,地里就打那么多粮食,不可能把太多人的口粮拿来作饲料,肉的产量自然很少。
诸位,你们觉得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是哪个?对,毫无疑问,就是那个武备不强的宋朝,两宋、特别是南宋,是非常富裕的,至少纵向比较,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富裕。
为什么宋朝能富裕,原因很多,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外贸易发达。到了南宋,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顶峰。源源不断的阿拉伯船队驶向中国的广州、福州、泉州等地,用真金白银购买中国的高附加值奢侈品如陶瓷、丝绸、茶叶等等,当时的中国可谓赚得盆满钵满。以至于国家财政的重头由农业税让位于工商税。
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富得流油”的朝代,老百姓的生活怎样了?四个字:不怎么样!何以见得?请看:
南宋绍兴八年(),宋高宗下发了一道谕旨:庚子,禁贫民不举子,其不能育者,给钱养之。
什么意思?“贫民不举子”就是老百姓生了儿子养不起,送人或者扔掉甚至直接溺死,这个现象很严重,以至于连皇帝都必须直接出面干预了。对于养不起、不愿意生的,皇帝下旨由政府出钱。
宋朝真是个好朝代,宋高宗真是个好皇帝,还知道给韭菜施肥。问题来了,连宋朝这么富裕的朝代,老百姓都养不起、生不起,别的朝代情何以堪?
我们印象中,中国的老百姓相信儒家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喜欢多子多福,一句话,就是喜欢生儿子。真实的情况如何?有时候现实确实截然相反。
北宋真宗年间,两浙、福建、荆湖与广南等州的底层百姓,“民有子者或弃不养,或卖为童仆,或度为释老”。
我们再看强大的汉朝,我们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在文景之治之下,国家生养生意、养精蓄锐,农民的负担减轻到不能再轻了,从十税一到十五税一再到三十税一。帝国的统治者无不是希望韭菜的再生产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但实际呢?在汉元帝时期,老百姓是“生子辄杀,甚可悲痛”的境地。到了东汉,《后汉书》的记载是“小民困贫,多不养子”。饱读儒家经典的贾彪做地方官时,发现该地频繁发生父母杀害儿子的惨剧。发出“母子相残,违天逆道”的悲叹后,贾彪选择违规从官库中拿出钱来资助生孩子的百姓,问题是能资助几个呢?别说汉朝,就是到了富裕的南宋,整个南宋以国家财力都没有解决“贫民不举子”的问题。
晋代史料《零陵先贤传》里也说“民多不举产”,百姓普遍不愿养儿子,生下来或杀害或送人。
据《南史》记载,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时,会稽有一个叫做郭世通的人,十四岁没了父亲,留下一个继母。成婚后,“妇生一男,夫妻恐废侍养,乃垂泣瘗之”,妻子生了个男孩,郭世通担忧养了孩子就养不起继母,就含泪把孩子给埋了。
这就是《二十四孝》故事里的“郭巨埋儿”的真实版。郭巨这个人,只见于干宝《搜神记》,是一部志怪书,历史上找不到他的踪迹。但是,《宋书·孝义传》的郭世通却是真实存在的,郭世通可没郭巨那么好运气,准备埋儿子却得到上天赏赐的黄金。
帝国的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们以埋儿奉母”的孝道把这个惨剧人寰的故事装饰了起来,其本质却仍是生存艰难养不起孩子只好将之杀害。
极其重视香火传承,信奉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中国老百姓不愿意生孩养孩子,究其根源,还是朝廷割韭菜割得太厉害,割完韭菜还不施肥,那小韭菜怎么能生长出来?
取消了人头税的清朝又是怎样呢?雍正一朝实行“摊丁入亩”,不再收人头税了。但乾隆末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其与随员推测帝都每个月弃婴(生或死)达人上下!详细记载是,大概看到了运送婴儿尸首的货车,其中偶有生气者,但周围百姓无动于衷...
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老百姓极度缺乏食物的历史,就是一部饥饿的历史。
在食物产量极低的古代,“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务,收入水平越低,其在食物消费占生活支出比重必然很高。
反之,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重心自然会向穿、用、行等方面转移。
到了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这种消费结构的转变总结出一个规律: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这就是著名的恩格尔系数。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即使到了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特别是农村的恩格尔系数还是相当高的。
换句话说即使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吃的和几千年来没什么区别,就是基本没什么肉吃,有最高指示为证:
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平时半稀半干杂以番薯青菜之类
这意思就是干活的时候可以吃干饭,不干活的时候吃稀饭。
稀饭就是粥。前段时间,张文宏医生建议早餐多吃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牛奶、三明治等,不要喝粥。此言一出,又被围攻,被批为崇洋媚外,放着传统早餐粥不吃,去吃洋鬼子的三明治。张文宏滴,良心滴大大滴坏!汉奸大大滴!
问题是我们吃的大多数食物都是引进的,本土食物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就被淘汰了。比如最高指示中的“番薯”就是明朝中后期引进的,反正原来就是洋鬼子的东西,吃这个,算不算汉奸大大滴?
至于说到粥,中国人吃粥吃了几千年没错,但最大的功效就是灾荒年间的社会稳定器,在从张宏文医生的粥论看粥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一文里有谈到,这里就不多就不多赘述了。
由于吃的问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普遍不高,当然,小日本比我们更矮。因为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之前也没什么肉吃,而且还喜欢盘腿坐。日本人矮小,明朝的时候叫倭寇,意思是矮小的强盗。小日本的矮小我们可能无法想象,丰臣秀吉身高CM,手下大将德川纲吉CM,山县昌景CM,我们长沙人称之为“地趴子”。日本不仅人矮,战马也矮,当年八国联军侵华,“大日本帝国皇军”迈开两条小短腿,骑着小矮马,估计就比金毛高一点,被欧美国家军人笑话为“日本人骑狗打仗“。
但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开始吃肉,而且二战后又开始喝牛奶,至少上个世纪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就高于中国人了。
听说又开始倡导节约粮食了,我心里一打紧,想起了小时候,那时都很少吃肉,但因为父亲有手艺,除了工资之外还能赚点外快,所以我们家那时每周大约能吃四、五次肉,算是多的了。
即使这样,在我记忆中,小时候是欠肉的,我的记忆其实也可以说是这个民族的记忆,自古以来,我们就缺肉吃,缺乏消化肉食的基因,被称为“贫穷基因”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吃是我们中国人的头等大事,舌尖上的中国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这么喜欢吃,那么我们吃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有多少又是原产的?有多少又是引进的呢?别的不说,直到现在,中国每年都要进口不少粮食,据说我们吃的猪肉,其种猪有98%是依靠进口的。
那么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吃的食物的品种有多少是引进的呢?
先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吧:
五蔬:葵、藿、薤、葱、韭
《黄帝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蔬为充,五果为助”这句话,说明在那是这些是最常见的蔬菜。
葵:葵菜,在《国风·豳风·七月》中也有记载,当时是百菜之王。它能占据当时蔬菜榜榜首,应该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上层阶级能吃肉,平民只能吃蔬菜的时期里,有种葵三十亩“胜作十顷谷田”的说法。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今人不复食之,亦无种者。”,可见在明朝后期,这个葵菜由于跟其他引进的蔬菜相比,口感及营养欠佳已经快被淘汰掉了。现在吃葵菜的人也是少数,至少大家听到的不多。
藿:豆苗的嫩叶,古代常以藿食者指平民,由此可见它作为食物较为粗劣,如今极少拿来当菜吃
薤(xiè):藠(荞)头。
韭、葱在古代蔬菜中独成一属,现在是作为调味的蔬菜,大家都比较熟悉,就不介绍了。
还有一个就是大白菜,古时称“菘”
《诗经》中提到的蔬菜有二三十种,但多是野生植物,大家见到的不多,在此不表。
总的来说,中国古已有之的蔬菜流传下来的就这么几个了。
中国有在外来物种前加"胡"、"洋"、"番"、"西”等表明物品归属地的传统,在蔬菜上也是如此,以后大家见到那些带这些名的蔬菜时,就应知道该蔬菜为引进品种
先秦
1.小麦:原产西亚,约年前传入。
2.大麦:同上。
3.高粱:原产非洲,西周时沿埃及→印度传入。一说宋元时期才传入。
4.皮燕麦:原产欧洲。裸燕麦(莜麦)原产中国。
5.藕:马王堆汉墓出土过一锅藕汤,然而藕是从南亚传入的
6.萝卜:古称“莱菔”,《尔雅》名“芦萉”,现倾向于地中海沿岸起源说
7.姜:倾向于原产东南亚说。传入时间不明,孔子有“不撤姜食”,《吕氏春秋·本味》有“阳朴之姜”
汉
张骞出国一趟,带回来很多好吃的:
1.葡萄;
2.核桃;
3.石榴;
4.黄瓜,原称胡瓜,南北朝时石勒改叫“黄瓜”(随着石勒解锁黄瓜新功能,黄瓜历史进入黑暗时代);
5.蒜;
6.蚕豆;
7.旱芹;
8.香菜(或说唐朝始传入)。
汉代传入的还有:
9.豌豆;
10.芋头,原产东南亚;
11.莳萝(洋茴香),一说唐朝传入;
12.胡椒;
13.大葱(小葱是先秦由北方传入)
三国两晋南北朝
1.茄子:由印度传入(最早以茄子为蔬菜记载见北魏《齐民要术》,当时已是寻常蔬菜,可见栽培肇端早于此)
2.扁豆:由东南亚传入
隋、唐、五代
1.无花果:原产西亚,唐时传入
2.菠菜:由尼泊尔传入
3.莴苣:隋代传入
4.开心果(阿月浑子)——至晚于唐代,由中亚传入,《阿月浑子生产现状及研究进展》
宋
1.西瓜:原产非洲,唐时入西域,宋时传入中原;
2.丝瓜;
3.胡萝卜(一说仍是张骞带回国的)
元
香蕉:原产东南亚(一说中国是原产地之一,然而古称“甘蕉”是否确为香蕉,存疑)
明
1.菠萝:原产巴西
2.辣椒:原产美洲,明末传入
3.南瓜:明末清初传入
4.苦瓜:郑和带回国
5.土豆:原产美洲,明末传入种植
6.甘薯:原产美洲,万历年间由东南亚传入
7.向日葵:原产美洲
8.玉米
9.花生:原产美洲
土豆、红薯、玉米、花生传入中国,极大缓解了人口增长附带的粮食压力,为清代人口大爆炸提供了条件(清顺治十二年人口1.2亿,到咸丰元年4.3亿)。
清
1.草莓:中国有野生品种,清中叶从国外引进良种。
2.番木瓜:明末清初,原产墨西哥
3.苹果:中国原产的苹果叫“柰”,又称沙果,今天常见的苹果是清末引进
4.菜花:光绪朝引进
5.卷心菜:清初引进,原产欧洲
6.洋葱:清末引进,原产西亚
7.番茄:明代有记载,现在倾向于18世纪引入种植说,有报道指西汉墓发现番茄种子,证据尚不确凿
8.西葫芦
那么我们原生的究竟有什么?
1.水稻;
2.白菜:半坡遗址发现过白菜籽,但今天常见的白菜,可能仍然是由地中海一带分多次传入中国的,同时传入的还有油菜;
3.小米(粟);
4.糜子;
5.龙眼;
6.梨;
7.橙子;
8.樱桃;
9.韭菜;
10.冬瓜;
11.大豆;
12.山药;
13.茭白;
14.黑木耳;
15.葫芦;
16.枇杷;
17.枣/酸枣:万年前中国已有枣树分布(曲泽洲.);
18.杏:中国是杏原生起源中心之一,另外中亚和近东也有原产品种;
19.桃子;
20.中国李(与今市面常见的黑布朗略不同);
21.榛子;
22.栗;
23.猕猴桃:古称“苌楚”,20世纪初传入新西兰,改良为奇异果,今新西兰是最大的猕猴桃出口国;
24.荔枝:中国荔枝发源于中国本土,很可能是云南、海南、广西、广东的野生品种驯化栽培。较早见载于《西京杂记》和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往期回顾:
巴以恩怨,只能从年联合国决议开始算起
巴以冲突,环球胡某进是如何带节奏?
只存在过8年的西南联大,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致岁月静好家长:不要问丧钟为谁敲响,丧钟为你我敲响
白左的头号敌人——他们为什么害怕哈耶克?
欢迎点击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yybixiuke.com/jmpz/21443.html